在古代建筑中除了旗杆座只有牌楼才有夹杆石。夹杆石是保护楼柱用来增加风荷载的。夹杆石是木牌楼所特有的重要构件。它和石牌楼的抱鼓石一样,石雕牌坊主要是起稳固楼柱作用的。与其它建筑相比,牌楼是个孤零零的单片建筑,风荷载特别大,所以对夹杆石的要求也很严格。尤其像大高殿那种没有戗杆的牌楼,夹杆石要比普通的更深些。其他古代建筑都没有夹杆石,所以说它是木牌坊很重要部件。夹杆石有成对麒麟和成对石狮的称“寿与天齐”,目前京城内的古牌楼有“寿与天齐”夹杆石的,只有景山皇寿殿牌楼,还有十三陵石坊和新恢复的前门“五牌楼”。
景山皇寿殿牌楼的“戗兽”也与夹杆石上的石雕麒麟和石狮相匹配。木牌楼的夹杆石绝大多数是矩型的。也有极少数的夹杆石是圆筒状的。在颐和园东南门就有两座木牌楼。一座是坐西朝东,一座是坐北朝南。这两座被毁掉的木牌楼,其残存的夹杆石就是圆筒型的。它是由四块瓦状石条拼成的圆柱体。看起来也别具一格。戗杆——最早的石雕牌楼本无戗杆,它是和坊墙连在一起的。古代的坊门也不大,只要有坊墙的依托,风荷载足矣。
宋代以后牌楼成了独立的建筑物,而且越做越大,这样必然经不住北方强风的困扰。所以元代以后,尤其是明、清的木牌楼都有戗杆,一前一后支撑着楼柱。戗杆最接近地面,所以不好保养,极易损坏。地坛牌楼明代嘉靖九年(公元年)初建石坊,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年)又重建木坊。座东朝西,正迎强烈的西北风,为增大风荷载,地坛牌楼的戗杆多达二十根,是北京牌楼中戗杆最多的牌楼。今新建地坛牌楼为仿木牌楼,其规模宏大,列居城区牌楼第三。石雕牌坊牌匾和花板——石牌楼的牌匾也很有讲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