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鼎,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一种礼器。在王墓出土了一套鼎,共九件,这套鼎又名升鼎,这九个鼎大小不一,顺次缩小。本图是最大的首鼎,在这件首鼎上刻有长达469字的铭文,讲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,开发疆土的事件。这是我国当前所发觉的刻铭最长的一件战国器物,弥足可贵。九鼎的应用,反映出中山国政治法规已经汉化,采纳了中原大国的礼制,同也有力地证明中山国已跻身于强国之列。商代铜器的主要金属成分是铜、锡和铅,从测定后果看,各个时期的不同器物在合金比例上并不一致。
商代早期的一件铜爵经测定含铜92%,锡7%,而另一件锛则含铜98%,锡只有1%。武汉市黄陂区城市不锈钢雕塑盘龙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铜礼器中,有的含铜81~88%,锡5~8%,铅1~6%;有的含铜71%,而铅则高达21~24%。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夏商周三朝时就揭示了铜鼎。它是最早的青铜器皿,古代铜器是指青铜时代的铜器及汉代未来直至明清时期的铜质器物。中国铜器根源很早。铜器甄别的传统办法是对器物的门类、器形、纹饰、铭文、锈色和铸造工艺等方面,进行综合剖析、比拟来划分和评判该器年代、真伪和价值。